莫氏硬度表及其应用
矿物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刮擦或磨损的相对能力。1812 年,德国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弗里德里希·莫斯(Friedrich Mohs)提出了一种用于测定矿物硬度的相对标度,即莫氏硬度表。该表选取了 10 种常见矿物作为参照,其中最软的是滑石(硬度 1),最硬的是钻石(硬度 10)。莫氏硬度表广泛应用于矿物学、地质学、珠宝鉴定及工业制造领域。
莫氏矿物硬度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莫氏硬度表的特点
莫氏硬度表采用序数标度,因此没有中间值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经常会看到 3½ 或 5½ 这样的表示方式。这并不意味着硬度介于 3 和 4 之间,而是表示矿物的硬度大于 3 但小于 4。同样,8½ 而非 8.5,强调硬度的离散性而非连续范围。
莫氏硬度表的数值并非线性递增,而是基于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。例如,与努氏硬度表相比,莫氏硬度表中相邻矿物的硬度大约相差 1.2 到 2.7 倍。唯一的主要例外是刚玉(硬度 9)和钻石(硬度 10),钻石的硬度几乎是刚玉的五倍。因此,莫氏硬度表虽然简便易用,但无法反映矿物之间的精确硬度差异。
莫氏硬度测试方法
进行硬度测试时,可以购买一组硬度指标矿物,或自行收集。理想情况下,每块矿物样本应为 2×2×3 厘米大小,解理面容易划伤,因此可优先选择解理块。若无法获取,可使用晶体作为替代。
还可以使用一组带有尖头的硬度测试工具,这些尖头由钢合金、塑料或碳化硅等材料制成,以匹配莫氏硬度表中的矿物硬度。对于更便携的方法,可以使用日常物品进行测试,如:
- 铜线(H=3)
- 小刀(H=5 到 5½)
- 石英碎片(H=7)
- 玻璃片(H=6½)
- 钢制垫圈(H=5)
- 指甲(H=2 到 2½)
制作并观察划痕
在进行硬度测试时,应选择样本上光滑但不显眼的部分,例如背面或底部,以免破坏矿物的美观。建议从硬度 5 开始测试,以减少损坏测试工具的可能性。
划痕测试时,建议使用 45 到 60 度角的尖头,在样本表面划出约 3 毫米长的划痕。然后,用手指或棉签擦拭,以确保划痕是真正的刻痕,而非表面的粉末残留。还可以用指甲轻划,以判断划痕的真实性。
若未知矿物未被长石(H=6)划伤,但被石英(H=7)划伤,且其本身可以划伤石英,则其硬度等于石英,即 H=7。如果不能划伤石英,则其硬度介于 6 和 7 之间,通常表示为 6½。
硬度的理论背景
硬度取决于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键强度。一般而言:
- 离子半径越小,矿物硬度越高。例如,方解石(CaCO₃,H=3)中的钙离子较大,而菱镁矿(MgCO₃,H=4)中的镁离子较小,因此菱镁矿比方解石更硬。
- 静电作用越强,硬度越大。例如,方解石(H=3)比硝酸盐(H=1½-2)更硬,因为方解石中的离子间静电吸引力更强。
- 晶体结构越紧密,硬度越高。例如,霰石(H=3½-4)比方解石(H=3)更硬,因其离子堆积更紧密。
- 共价键比离子键更强,因此矿物硬度更大。例如,钻石(共价键,H=10)比自然铜(离子键,H≈3)更硬。
总的来说,莫氏硬度表虽然不适用于精确测量,但由于其操作简便,仍然是矿物学家、地质学家和收藏家鉴定矿物硬度的重要工具。